CN
EN

新闻动态

巴塞尔香港展=艺术嘉年华?

2017-03-28

巴塞尔香港展=艺术嘉年华?(图1)

 

  图:第五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共计吸引了近八万名访客 ©Art Basel

  三月的香港,潮湿又多雨,位于湾仔的香港会展中心却人潮涌动。自三月二十一日起,一连五天(首两日为嘉宾预展)的第五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(下简称香港展会),根据主办方提供的数据,共计吸引了近八万名访客。现场所见,两个大展厅罗列二百四十二件中外画廊的展品,类型庞杂、水平不一,有绘画雕塑也有各种装置拼砌作品,传统与新潮共冶一炉,部分展品显现一定的艺术水平与创意,但亦有些展品引发争议:究竟算不算“艺术作品”?创作者是否有艺术品味?对此,香港油画研究会主席林鸣岗表达了他的观点。

  龙蛇混杂 “求新”浮躁

  记者:香港作为自由之都,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也得到充分发挥。您如何看待今年巴塞尔展出现的列宁、毛泽东、金日成、胡志明、卡斯特罗的长眠塑像,还有被夺去翅膀的全裸男婴天使塑像,裸露性器官的油画等这些展品?

  林鸣岗:首先要搞清楚“自由”两个字。“自由”从来都是有限定性的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“自由”。我们过一条马路都没有“自由”啊!一些艺术家利用“自由”来表现自己,创作非常引人注目的噱头之作。明显地,这些有关政治人物的作品,政治性都非常露骨,引人产生种种负面的联想与解读。这些创作有多少艺术性?这才是最值得研究的。如果这些作品能包含创作者更多思想和意识,更多不平凡的艺术手法,那么就会完全不一样。

  同样,“性”不是不能表达,而是怎样表达,如何表达,那样粗鲁和低水准的手法,怎么能算是艺术品?目前,国内外有很多创作者,急于建立功名,利用政治人物、重大社会题材和社会问题作为创作的“灵丹妙药”,绝对不能算是艺术的先锋和后现代。这是一种过时的花样仿版。在文化和艺术史中,太多这样的故事了。

  香港这次巴塞尔展会,仍然给我的感觉是龙蛇混杂、热闹而又平庸,好作品极少。艺术界仍然走不出形式主义的怪圈。空洞的形式,有思想没有技巧,与艺术沾不到边,“求新”的浮躁仍然是主流。

  潮流时尚 冷眼旁观

  记者:香港展会是否变成艺术嘉年华?一方面提高了公众对艺术的关注度,传媒报道、入场者众;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,在展场上,收藏家在争抢某位艺术家的作品,策展人在寻觅有发展空间的艺术家,画廊在替换卖掉的作品,但艺术家本身的位置却很模糊。您觉得艺术家是否需要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?

  林鸣岗:目前,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。除了经济上的骄人成绩外,全世界的人们也在关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,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责任和信心,有自己的文化艺术的自信和自觉。更要建立自己的话语权。遗憾的是,特区政府在文化艺术这一块园地上后知后觉,没有作为。比如收藏本地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低于外来艺术家价格的几十倍。这样如何建立香港艺术家的地位与品牌?香港市民对文化艺术的追求,对高品质的生活水准要求也越来越高。为什么这样的展览会在欧洲非常平常,在香港却人潮涌涌,很受“欢迎”?这方面应该好好反思一下。

 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时时关注自己作品的品质。绝对不应该对潮流和时尚亦步亦趋,反而要对潮流和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警觉。要“冷眼旁观看世界”,才能有更高的视野和要求。

  保持警觉 不可迷途

  记者:有评论认为,巴塞尔艺术展的核心还是艺术品的买卖,实际上是豪华版“车展”。您怎么看这种观点?

  林鸣岗:我认同这种看法。主要还是我们对文化艺术一知半解。没有自己的鉴赏能力。很多人只是脑袋跟着“钱”走。很多人看艺术品只是看“价格牌”、“知名度”,而对艺术品本身没有更高的理解和认识。

  记者:香港作为亚洲艺术品交易枢纽,巴塞尔等国际艺术大展的举办对本地艺术的推动确有正面作用。您觉得除了这些,香港还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?

  林鸣岗:这个展会影响力有两方面,特别是对一些年轻人,他们入世不深,容易跌入“迷途”。有些年轻人和对文化艺术缺乏鉴赏力的人,不辨作品的好坏,对一些无聊、低俗、色情和骯脏的东西毫无防备能力。香港和内地目前缺乏真正的艺术收藏馆,比如在巴黎有罗浮宫、奥赛馆等一流美术馆,英国、美国、欧洲各国都有优秀的、歷史悠久的艺术馆,对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。伟大艺术家的作品早已经深入人心,当地人已经具备很高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,普通市民的文化水准也很高,文明程度自然也很高,社会的“防毒”能力也很强。

  香港这个展会有很多平庸、低俗甚至距离艺术门槛很远的作品,有些观众对此无法区别。一些极为平庸的作品被某些人炒作到天价,“一切都是艺术”、“人人都是艺术家”被广泛宣传。但在画布上“划”两刀的作品,年年在推销,价格惊人,可所谓的“空间理论”从何而来?

  什么时候我们才会拥有自己真正的美术馆?真正把“真善美”高品质的艺术品奉献给大众?而不是在“超级市场”里打转?